AI 開啟能源新時代

 

人工智能 (AI)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,而能源行業正處於這場變革的核心。透過這篇網誌,我希望探討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,以及我們如何能夠善用AI,共同建構一個更智慧、更可持續的未來。

 

2025年9月18日

 


 

今年夏天,香港再次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,不僅經歷了兩年來首個十號颱風信號,更遭遇破紀錄的五次黑色暴雨警告,造成嚴重水浸與破壞。截至八月中,將軍澳錄得的累計降雨量,冠絕全中國各地區

 

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凸顯了關鍵基礎設施所承受的壓力,尤其是為我們生活與經濟發展提供動力的電力系統。面對這一新常態,我們不應再問是否需要改變,而是必須思考如何建構更智慧、更具韌性的電力網絡,以應對挑戰。

 

在此背景下,AI已成為重塑能源行業的一股力量。著名創投家Mary Meeker曾指出,AI正「徹底改變人類的工作、資本的運用,以及領導的方式」。這一變革在能源領域尤為明顯。AI不僅是一件工具,更是實現淨零未來的基石,幫助我們管理系統複雜性、整合可再生能源,並讓客戶更深入了解自身用電情況。

 

而AI的應用潛力,最能體現在能源生態系統的核心:電網。

 

建構更智慧的電網

 

AI可以打造能夠實時運作而非依賴歷史數據作出反應的「智能電網」。AI讓電網可以進行靈活負載預測與平衡供需,從而優化設施使用效率及供電的可靠性。以中電在香港的電力系統為例,AI演算法每30分鐘分析氣候與用電數據,準確預測不同時段的電網負載情況。

 

AI亦能提升電網的韌性。今年夏天的極端天氣事件凸顯了AI預測系統的重要性,中電的Grid-V智能管理系統正是一個好例子。透過整合並分析來自數千個數據點及鏡頭的資料,系統提供實時監察與預報,使工程師能更迅速、有效地偵測與應對供電威脅。

 

將需求轉化為資產

 

要實現減碳,我們不只要有效管理能源生產,也要節約用電。AI透過詳盡的用電分析及易於操作的介面,讓客戶了解自身的用電情況,促使他們積極參與能源管理。

 

這一點在電動車日益普及的情況下尤其重要。雖然電動車的用電需求會為電網帶來壓力,但同時具備成為移動儲能設備的潛力。要善用這項資源,首要是建立穩健的數碼基礎設施,就像我們的電動車充電網絡管理平台(eGMP)。該平台收集來自超過 5,000 個充電點的數據,所提供的詳盡資訊成為電網規劃、資源分配與策略擴展的關鍵依據。

 

下一步則是從規劃邁向智能統籌,而AI在這範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。eGMP提供網絡平台與數據,而AI演算法則利用這些資訊進一步優化系統。展望未來,隨著車輛到電網(V2G)技術發展,AI可協調電動車在高峰時段向電網反向送電,將電動車為電網帶來的挑戰,轉化為推動能源系統減碳的關鍵力量。

 

或許最令人注目的是, AI還具有服務社會的潛力。一些先導計劃顯示,用電模式數據可用作監察弱勢社群例如長者在家中的狀況,一旦出現異常,系統將向照顧團隊發出警示。這意味能源基礎設施也能助力我們打造一個更安全、更互聯的社區。

 

規範人工智能的發展

 

然而,我們也必須正視的一個核心問題:AI對能源需求龐大。有預測顯示,到 2030 年數據中心的耗電量會倍增,為能源行業帶來挑戰。我們有責任去應對這個挑戰, 因此必須加速推動零碳能源及提升電網靈活性,以確保人工智能革命是建立於可持續的能源基礎之上。

 

有目的與負責任地使用AI

 

負責任地使用AI與有效地運用AI同樣重要。 中電在穩健的管治基礎之上,制定了清晰的策略,確保AI的應用符合道德規範、具備問責性及有明確目的。同時,我們亦積極提升員工的AI技能,確保他們能合規、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。

 

人們擔心工作被AI取代是可以理解的,但歷史告訴我們,科技的進步只會改變工作模式,而非單純削減崗位。自動櫃員機面世並未淘汰銀行櫃位的工作,只是改變了其性質。我相信,懂得使用AI的人將取代不懂的人,中電亦視AI為增強專業水平與激發創新的夥伴。

 

要善用AI的變革力量,我們需要協作、合符道德規範的創新與果敢領導。現在正是行動的時機,讓我們攜手打造更智慧、更具韌性的能源未來。

 


 

訂閱我的網誌,以獲得最新的行業見解。訂閱即表示您同意本個人資料收集聲明中的條款。